最近,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“鲁迅抽烟”事件,让我忍不住多想两句。起因是一个叫孙女士的女生,打电话给鲁迅纪念馆,投诉墙上那幅鲁迅先生夹着烟的画,说这会误导青少年,得换成右手握拳才行。馆方回应说正在处理,结果这事儿一传开,孙女士的个人信息就被扒了个底朝天:她在海外一所女子学院念书,专业是性别研究,还在小红书上推销一种刚在美国获批的尼古丁袋子产品。更绝的是,她公开支持过大连工业大学那个被开除的李同学,长相还被说成像脱口秀演员傅首尔。网友们直呼“buff叠满了”,意思是负面标签贴得满满当当。可仔细想想,这事儿真就这么简单吗?咱们不妨剥开层层舆论,聊聊背后的逻辑:言论自由、隐私保护和公共责任,到底该怎么平衡?
先说说事件本身。孙女士的投诉不是空穴来风,她自称是“控烟志愿者”,觉得鲁迅的抽烟形象在公共场所会给小孩坏榜样。这话听起来有点极端,但从控烟角度看,也不是没道理。毕竟,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烟草列为一级致癌物,中国也签了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》,公共场所禁烟是共识。鲁迅先生抽烟是历史事实,可纪念馆是教育场所,如果真有家长觉得不合适,提意见也算公民权利。问题是,她一投诉,网络就炸锅了。有人笑她“管得太宽”,有人挖她老底,说她专业是性别研究,就讽刺“懂得都懂”,暗示这是女权主义作祟。更有甚者,扒出她在小红书推销尼古丁袋子——一种口含的尼古丁替代品,美国FDA刚批准上市,号称帮人戒烟却不完全无害。网友们阴阳怪气:一边控烟,一边卖尼古丁产品,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
但等会儿,这矛盾真有那么大?尼古丁袋子在欧美被宣传为“减害工具”,比传统香烟少了很多焦油和二手烟风险。孙女士在小红书发帖,可能是基于专业知识或个人经历分享经验,不是纯粹的商业推广。小红书上类似笔记一大把,从美妆到健康,很多人都分享海外产品。关键是,她的身份曝光后,这些事儿被无限放大。她的学校是海外女子学院,类似协和那种注重女性教育的机构,专业性别研究,本来是学术追求,现在却成了攻击点。性别研究啥?就是探讨社会性别角色、平等和偏见,不是什么神秘玩意儿。哈佛、耶鲁都有这类专业,研究者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。可在网上,一提“性别研究”,就有人脑补成“极端女权”,这不公平吧?就像傅首尔,长得像她就被拉出来比喻,纯属外貌联想,没啥实质。
再聊聊她支持大连工业大学李同学那事儿。这可能是最有争议的部分。李同学去年和一个乌克兰电竞选手Zeus发生关系,结果私密视频被对方发到粉丝群,闹得满城风雨。学校以“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,有损国格、校誉”为由,拟开除她,还公开了真名。舆论分成两派:一方说学校越界,侵犯隐私;一方觉得李同学自作自受。孙女士公开站队李同学,说这是隐私权问题,学校不该公审受害者。Zeus后来回应,说自己没结婚,李同学也没提有男友,两人自愿。但视频泄露明显侵犯隐私,大连警方后来还辟谣了李同学“跳楼”的假新闻。孙女士的支持,其实是在呼吁保护女性隐私,避免网暴。想想铁链女事件,那时大家不都呼吁隐私保护吗?为什么到李同学这儿,就变味了?
这些事儿连起来看,孙女士像个“争议制造机”,但换个角度,她只是个普通留学生,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观点。网络时代,谁都能发声,但一不小心就成靶子。她的个人信息被扒,学校、专业、长相全曝光,这不就是网络暴力吗?据凤凰网报道,大连工业大学事件中,学校公开姓名引发了更多网暴,媒体呼吁“李同学全名可不被公告”。类似,孙女士的“小红书笔记”被截屏传播,成了“证据”。这让我想起劳东燕教授转发的文章:《当一个女生被扣上‘有损国格’的罪名》,里面说,高校处罚偷拍、性骚扰的学生时,从不公布真名,为什么到女生隐私事儿上就双标?逻辑上,这不合理。
立意上,我觉得这事儿提醒我们: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但也别让言论自由成空谈。孙女士投诉有权,馆方处理也正常;她推销产品,只要不虚假宣传,就没问题;支持李同学,更是公民表达。问题出在扒皮和标签化上。性别研究专业被嘲“哈哈哈,懂得都懂”,这不就是偏见吗?维基百科上说,性别研究是跨学科领域,探讨性别认同和社会角色,跟推动平等有关,不是什么阴谋论。她的尼古丁袋子分享,或许是基于美国研究——FDA批准的Zyn类产品,宣传为“无烟替代”,虽有争议,但有数据支持其减害效果。
最终,这风波该怎么收场?或许,纪念馆可以加个说明牌:鲁迅抽烟是时代背景,但吸烟有害健康。孙女士呢,继续她的专业和分享,但多注意隐私。网友们,别急着叠buff,多想想:如果是你被扒,会怎么想?理性讨论,才是网络健康的烟火气。鲁迅先生要是活着,恐怕会说:“这烟卷儿,点燃的不是香烟,是人心。”
赞(0)